2012年“道德模范成都好人”網絡訪談系列活動節目第二期-愛心背包
視頻說明:2012年“道德模范成都好人”網絡訪談系列活動節目第二期-愛心背包楊曉龍、譚宇訪談
視頻地址
文字播報
主持人:學習道德模范,爭做成都好人,各位網民朋友大家上午好,這里是“道德模范?成都好人”網絡系列訪談節目現場,我是主持人李穎?,F在來到節目現場的兩位嘉賓是我們“2011年道德模范成都好人提名獎”的獲獎者,愛心背包志愿者團體的發起人,西華大學楊曉龍老師以及他們的隊友譚宇先生。兩位好,歡迎來到節目現場參與我們的節目,我們這個節目同時通過成都文明網和全搜索網站進行一個圖文的并機直播,我們也希望有更多網友積極參與到我們在線交流,我們節目也會在直播當中不停的互動,和網友進行在線交流。
首先說到愛心背包,我想問一下我們愛心背包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成立的,楊老師是發起人之一,說一說您為什么要發起這樣一個團隊?
楊曉龍:2009年的春節一次偶然的機會我認識了甘洛縣的朋友李星宇、王滄海,和他們交流的時候他們就說山里面有非常多的地方非常貧窮,當時我是去云南,去梅里雪山去旅游,他說回來的時候請我們再次到甘洛住住,然后帶我到山上去玩,我說上山玩就不必了,我說你帶我們去看看你說的最窮的地方,看看我們是否能做些什么,然后回來以后就和當地幾個朋友一塊,當時我們去的是坪壩鄉磨子溝村,不通公路,車到了另外一個村以后,那個路也很艱險,然后車停在那里徒步四個小時,然后走到一個沒有手機信號,剛剛通電的一個地方。
主持人:非常封閉的偏僻的山村。
楊曉龍:去了以后,當地的老師向烏牛老師深深的感動了我們。
主持人:鄉村老師?
楊曉龍:向烏牛老師,原來磨子溝村小學老師因為太艱苦了走了,孩子們面臨輟學,他是在鄉上教書,聽到這個消息以后主動請纓調到這個山村小學來,帶著他70多歲老母親,帶著他的老婆孩子,非常艱苦的環境。
主持人:全家人都過來?
楊曉龍:對,他的這種精神深深的感動了我。當時我就跟他講,向老師我說我過段時間還會再回來,但是我有一個要求不能再殺雞了,他那說我煮蛋,我說雞蛋也不要煮,他說那我煮土豆,我說土豆可以,他們的主食是土豆。然后回來以后我們這幫朋友都喜歡戶外,很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一召集大家都非常積極。
主持人:楊老師您在說鄉村教師的時候,我覺得您在給我描述的那一瞬間,我真的是特別感動,可想而知他其實在鄉上教書,他把全家人舉家搬到村小,而村小一直以來留不住老師,他們全家人堅守在那里給當地人孩子教書,這份感動,首先是一份感動讓您發起成立愛心背包的愿望,由感動而起。但是背包里面有哪些內容呢?
楊曉龍:我們就利用端午節,從成都開車到甘洛,如果一切順利大概需要6個小時,然后車進山還要兩三個小時,然后加上徒步,我們一般是利用小長假,周末是不夠的,我們端午節買了物資,包括在成都買了軍用膠鞋,給孩子們買了文具書包。當地的衛生條件很差,為了養成習慣給他們買了小毛巾,他們指甲都是牙咬的,然后給他們買了指甲刀,讓他們剪指甲。我們15個真第一次背著包走進去了,第一次背包走這么長時間。
主持人:走4個小時,可能4個小時像您這樣可能一直以來比較熱愛旅游,比較有能力去戶外,如果像我這樣可能4個小時走不到吧。
楊曉龍:然后還負重,去了以后看到天真可愛的孩子,看到感恩的純樸的老百姓還有向烏牛老師的精神深深感動了我們,大家回來以后都覺得這樣的方式有必要再繼續進行。
主持人:特別有意義。
楊曉龍:特別有意義。咱們說干脆咱們成立一個群吧,叫什么群呢,想了半天我們說背包。
主持人:而且確實是背包,交通不便,開車到一定時候還要步行,所有的東西所有物資都得靠背去。
楊曉龍:捐贈的物資是這樣的,捐贈的物資太多我們背不進去,當地沒有電話,我們就提前打電話給外村托口信,進去約好時間,他們把騾馬牽出來,然后把物資裝上去駝進去。我們自己的裝備帳篷睡袋還是自己背著。
主持人:還是自己像個背包客似的。其實說到這個我特別有體會,您說到進去以后看到孩子們那些渴望的期盼的,而且看到外地外鄉人過來幫助他們,關心他們,一種非常高興的眼神。我記得在去年的時候是跟著成都幾家愛心企業去的,是甘孜州一所村小,當時非常高,很多人都有高原反映,我自己也有。但是一到了村小那兒看到孩子們,高原的每個孩子臉上都曬得紅紅的,黑黑的,但是你看到他們的眼睛純潔純凈的,真是你覺得你到那兒什么反映都沒有了,一路顛簸一路泥濘,我記得當時我在微博寫的一路顛簸一路泥濘,但是看到孩子一些期盼的純真的眼睛的時候,那種我開心,那種發自內心的高興,特別能體會楊老師包括你們的團隊。再說到我們后面,在這個過程當中從最開始第一次進去15個人的團隊,現在有多少人呢?
楊曉龍:現在差不多90個人了。
主持人:那這個QQ群裝不下了吧?
楊曉龍:我們馬上面臨升級了,包括北京、廣州、江蘇常州的,他們有些人來不了,比如廣東的朋友買了400雙童襪,我們這次就帶過去,小孩的襪子。
主持人:趕快公布一下您的QQ群號,也通過我們網絡直播更多的網友,有更多人看到后有更多人愛心人士也來參加你們的。
楊曉龍:可以搜索愛心背包四個字,或者直接加群號88483020。
主持人:好的,88483020。一直在網絡上關注我們的在線直播的網友也希望您記住了,您可以通過搜索愛心背包,也可以通過加入QQ群號88483020,也希望有更多愛心人士參與到我們愛心背包團隊當中。說到參與者,我們就要問一下譚宇,我知道你是前年才開始加入這個團隊的,你是在哪里工作?
譚宇:我是在高新區一家電子公司工作。
主持人:是一家私企?
譚宇:私企。
主持人:做技術工作?
譚宇:技術研發。
主持人:您最開始是怎么加入這個團隊的?
譚宇:因為楊老師是我們大學老師,09年從甘洛回來給我們看了很多照片,當時第一感覺就是這個地方是我想不到的,這樣的貧困這樣的偏遠,看到孩子們的照片我特別感動。我就說有機會我一定要到甘洛一定要到村上去看一看當地的現狀。2010年端午節恰好有三天長假,然后就和楊老師,我們兩個車我們就到甘洛坪壩鄉兩個村小就看了一下,看了以后確實發自內心感受到貧困山區的孩子他們需要幫助,從教育方面包括生活方面都需要。
主持人:我知道你們這個背包最開始是孩子的學習用具,包括一些簡單生活品,包括衛生指甲就是生活一些必須品,后來我們知道你們還放電影。
楊曉龍:其實這個電影就是一個投影儀加上一個屏幕布。其實我們每次回來以后我們都在總結得失,哪些地方做得比較好,哪些地方做的不夠好,畢竟我們這個團隊非常年輕。后來我們發現每次把東西送進去以后,因為時間比較緊張又得趕第二個村,和孩子們交流相對比較少,這樣不利于孩子們感受到一種愛心的真正傳遞。
主持人:有時候匆匆忙忙的。
楊曉龍:對他們來說,外面得到的只是東西,不夠深遠,所以我們應該和孩子們多交流,包括玩耍,然后看片子。然后在去之前大家在網上下載什么樣的片子適合這樣的孩子看,帶了很多。
主持人:最開始的片子是什么片子?
楊曉龍:準備了很多,結果我們去了以后當天下午去了巴洛村,然后和孩子們一起玩,一起打球。
主持人:球也是你們給他們帶過去的,帶的什么球?
楊曉龍:有足球,有籃球。
主持人:他們有籃球框嗎?
楊曉龍:我們回來以后在蜂鳥論壇,一個旅行社發帖,我是那個版的斑竹,那張照片我想國內很多網友都看過,一個籃球架,歪歪斜斜的兩根木棒歪的,上面木板,沒有籃筐,這個籃球架給很多網友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們后來新買了5個籃球架給他們送進去,讓他們終于可以在籃筐里面投球。
當時下午和孩子們一塊兒玩耍的時候就攝了像。當天晚上就通知大家晚上天黑以后就到學校壩子里面來,給大家放電影。哪知道高原變化很多,還沒有吃飯就下雨了。
主持人:對,我也去過高原,剛剛還是陽光燦爛,一會兒就烏云密布下起雨了。
楊曉龍:高原的天娃娃的臉,說變就變。一下雨了我們就著急了,怎么辦,孩子們家長全來了。
主持人:其實放電影不僅是孩子們高興,全村的人,而且周圍四里鄉村的人都來看。
楊曉龍:我就跟楊文毅講,我說這樣我們準備的片子不放,就放今天下午給他們拍的東西,他們從來沒有在屏幕上看到自己。哎呀,這一放出來孩子們簡直是歡天喜地,笑啊,你看這個是他,這個是他,這個是我。
主持人:在另外一個地方看到自己,以前可能最多是在鏡子里看到自己。
楊曉龍:電視里面就是看到的明星,從來沒看到自己。整個操場里面就是歡聲笑語,雖然雨很大,但是氣氛很熱。
主持人:我聽了楊老師說的這段經歷,我自己特別有感受,包括我們很多人也在思考,就是我們去幫助別人,去獻愛心,好像是僅僅送一些物資,而且是送了以后我們就走了。但是我們更應該思考一些當地的孩子也好或者當地受幫助的人也好,給他們真正的心靈方面,或者他們平常日常的方式一種心理習慣上能夠帶去什么,而不僅僅是簡單的我們看得見這樣一些物資這些東西,而還有看不見的內心的變化。我想剛才通過楊老師和譚宇所說的我們感受到,其實最主要我們這些人進去以后包括實際的行動,而且每一次精心的準備,我覺得是對他們未來成長也好,對他們心靈上是帶來更多的幫助和溫暖。
楊曉龍:對,內心的交流,情感的交流非常重要。就像那次晚上看完片以后,下大雨老鄉就請我們吃烤土豆這些,我們在室內吃飯,我出去解手,大雨當中,黑暗當中一個娃娃叫我,叔叔,我看到還有一個小朋友還在外面沒有回家,一下子圍過來四五個小朋友,他們說叔叔你們明天就要走啊,我說啊,另外還有一個村的小朋友在等著我們,你們能不能多待幾天。當時我心里特別難受,我感覺我們的到來對他們來說像過年一樣,帶進去的不僅僅是他們需要東西糖果、文具、書包、新衣服,其實更多是讓他們感受到很多叔叔阿姨哥哥姐姐們在關心他們,愿意和他們一塊兒交流。我當時和他們說我說非常抱歉,我說明天還有另外一個村的小朋友和你們一樣也在等著我們,我說這個暑假將會有大哥哥大姐姐來陪你們半個月到20天。
主持人:一個暑假?
楊曉龍:一個暑假。
主持人:有更多的大哥哥大姐姐。
楊曉龍:對,然后后來我們學校的有幾個同學就支教去了。
主持人:其實我覺得就像剛才楊老師說的不僅僅是帶了書包文具這些用品,其實帶來了外面的世界,包括剛才看到的錄像,這樣一種記錄的方式,怎么看到他們,可能是這種對他們影響是更加有深遠意義的。
楊曉龍:對。
主持人:譚宇,你跟我們說說,就是參加這樣活動對你的工作或者自身來說有沒有什么影響,或者你能夠從中獲得什么?
楊曉龍:因為從時間來講我們都是利用五一、國慶、端午這種大假。
主持人:但是這種大假你看年輕人有女朋友或者愛人去旅游呀什么的。
楊曉龍:但是我們覺得到貧困山區看看小朋友和他們多交流,對我來說我覺得是一種快樂,這種快樂并不亞于陪女朋友或者旅游去。
主持人:你現在有女朋友嗎?
楊曉龍:有女朋友。
主持人:她會不會和你一起去?
楊曉龍:支持,非常支持。我覺得這樣換一種方式把大假出去走一走,讓自己心里面更加充實,可能這種感覺比單純出去去旅游一次對我的生活影響更大。我回到工作崗位,我經常在想實際上對我平常的生活習慣,打一個簡單比方比如說中午在食堂吃飯,因為自助,我每次打飯的時候我先少要一點,我不夠再去加,每次要得太多我想了我浪費了,我想到我們當時在貧困山區看到的那一幕幕,人家吃的是土豆,而且土豆玉米都沒有吃飽,我覺得我浪費我非常對不起。
主持人:我覺得這種感受切身體會值得向更多人推廣。我們節約是一種非常好的行為習慣,每一個人真的吃一日三餐,我們想到更多的有對象感可能這種節約也好,這種習慣也好就會成為非常自覺自愿非常高興的事情,今天我覺得我節約了一項東西,我可能會給別人更多的幫助,這種心里感受特別好,我要向你學習。
楊曉龍:過獎了,作為一種生活習慣了,久而久之作為生活習慣了,以前覺得浪費一點覺得無所謂,但是現在慢慢把以前不好的生活習慣改過來。
主持人:這種感受傳遞到更多人,讓更多的人都能夠樣這樣的自覺這樣的行為習慣。
楊曉龍:我們學校新生進校的時候有新生教育,我會給他們講三個小時,其中有一段很重要的,我說你有權利消費,但絕沒有權利浪費,浪費是絕對的可恥,碗里剩一飯有一顆飯我覺得丟人,我要難受。
主持人:我要檢討自己,經常害怕長胖,吃得少,吃一點,我一定要注意,我寧愿不吃,我少吃一粒米。從現在開始,從今天開始要向楊老師和譚宇學習。你們現在背包團隊有90個人了,從最開始最初送物資送物品到放電影送文化,現在你們已經在支教了。
楊曉龍:在組織支教。
主持人:這個意義可能更不一樣了,就像您剛才說的山村的孩子缺少這些東西,不僅僅是缺少物資,其實更缺少好老師。一個老師對一個人的影響,尤其是在那樣一個閉塞偏僻的地方,對孩子一生的影響應該是作用非常大的。
楊曉龍:非常大。但是當地的老師我不得不說,就是長期堅守在貧困山區的教師非常值得我們尊重,剛才我講的向烏牛老師后來得癌癥去世了,讓我們非常難受,他的遺孀我們現在一直在照顧她。然后他生病以后從山村里面回到縣城以后帶了班上成績最好的兩個學生,他覺得不帶出來可惜了。我們在縣城一個出租房里面找到他的遺孀和兩個孩子的時候讓我們非常難受,因為房子里面可以說家徒四壁,堆滿了礦泉水瓶子和啤酒瓶子,都是兩個小孩還有那個摩西大姐。
主持人:都是一貧如洗?
楊曉龍:他們下課以后去撿瓶子補貼家用?,F在這種情況已經改善了,現在很多人在關注他們,我們每次去一定會有一個內容就是去看摩西大姐,就是我們感覺向老師在天上看我們。
主持人:這句話說得特別好,就是天上有一雙眼睛。
楊曉龍:人在做,天在看。
主持人:說到愛心其實很多人都有這樣一種心愿和意愿,但是確實需要一些物資做支撐的,這是必不可少的。包括去做老師,一方面我們說鄉村老師為什么留不住人,但是有沒有想過我們自己為什么在那里很難堅持,那也是因為貧困有直接關系的,包括待遇,我們也希望給這些鄉村老師更好的待遇,現在社會的關注度越來越高,而且給他們的社會保障會越來越多,我相信這個社會會不斷的這種保障之后有更多的人,一方面有愛心的人,其實也是一種責任吧。
楊曉龍:作為一個長效機制來講,僅僅有愛心和責任是不夠的,還得有經濟上的保障。
主持人:對,有制度上的保障,待遇上的保證作為長效機制。您給我們說說特別是您今天往返兩地,您覺得是怎樣的機制或者一種補充才能讓有更多的人留在那里?
楊曉龍:可能更多還是經濟上的提高,因為我們去的山村的確非常偏僻,交通非常不方便,有些時候靠步行,沒有手機信號,讓現在的大學生去是沒法生活的,手機沒有信號。我的學生去支教每隔兩三天上山頂打開手機,接收外界的短信,然后發了以后然后又下山。這樣一種狀況如果給老師的待遇不夠高的話,僅僅靠責任感,僅僅靠愛心不能有那么寬的面,不能讓所有人通過這樣的東西維持它的狀態,所以最根本的解決方式還是提高山村教師的待遇。
我們在巴洛村,施老師在那里教了將近30年書了,我感受到他從來沒有進修過,所以這個老師本身的水平就很低下,他人很好,但是他作為教師的水平就很低下,當然他這里出來的學生就可想而知了,而且往往一個老師上幾門課,幾個年級一個人上。
主持人:他也需要補給的,就跟我們單位的人也需要不斷的培訓,也才能跟得上時代的發展。
楊曉龍:對,如果咱們山村教師每隔幾年到四川的師范大學進修幾年提高他們水平,這樣才更能解決他們的師資水平。
主持人:這個建議非常好。
楊曉龍:需要投入。
主持人:可能當地的教育部門,比如說當地縣上有沒有現在有這樣的舉措?
楊曉龍:這個不太清楚。
主持人:也希望通過我們節目呼吁更多的人重視,能夠引起對這樣的現狀的重視,也能夠在制度上也好,在物資上,在生活上有更多保障,讓有更多的人能夠留在鄉村,當一名好老師。剛才楊老師和譚宇說了你們這個團隊不僅是有我們成都的,有我們老師,有我們學生,還有一些私企的員工等,還有包括全國各地的愛心人士。
楊曉龍:除了群里面還有其他的網友,很多網友也非常關心關注我們的行動。
主持人:對,我知道每次你們回來都要把照片發到網上去。我還知道最近你們在成都一些小學放一些視頻。
楊曉龍:我們團隊經過總結以后發現有一件事如果做下去是非常有意義的,就是把貧困山區現在的狀況通過視頻通過照片帶回來給城里面孩子看,讓他們感覺到幸福感。
主持人:你們在哪個小學開始做了?
楊曉龍:茶店子子小學,成都外國語實驗小學。
主持人:他們當地小學你們放了視頻和照片以后,這些孩子有什么反映?
楊曉龍:有些學校是現場去講,有些他們有條件的,比如說茶店子小學他們就做了一個視頻,我們把幾個
孩子叫到一塊,看我們拍攝的視頻然后一起交流我們拍的視頻,然后給每個班的孩子放?,F在孩子要捐東西非常踴躍,他們的書,衣服呀,非常積極。
主持人:這也是非常環保的一個事情,因為扔掉也非??上?,但是這些東西還是比較有用的。
楊曉龍:比如說圖書賣新的好幾十塊,他賣廢舊報紙幾毛錢,咱們把它再利用了。
主持人:其實這對于城里的孩子也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楊曉龍:從小就去關心別人,幫助別人,同時讓他也感覺到自己生活是多么的幸福,看看別的孩子,你還一定要要求自己父母非得給自己買名牌嗎。
主持人:在這里我突然有一個想法一個建議,我覺得一方面把山里的視頻帶給城里面小學生看,其實我們也可以把當地的孩子們編的節目他們的生活狀況拍下來可以讓山里的孩子看一看。
楊曉龍:我們比較擔心后果怎么樣。
主持人:比如說一些節目,比如說好看的舞蹈這樣的節目。
楊曉龍:這樣的節目可以,我們一直在嘗試他們之間的交流,比如說把山里的孩子帶出來看看,但是我們有一中擔心,落差太大,他心里受不了,本來很幼小的心靈就因為投胎不一樣,說白了,完全是天壤之別,怕他們心靈受不了。老師出來考察、學習沒有問題,但是對學生那么小的孩子出來看了以后,完全是兩個天地。
主持人:對這個再考慮再慎重一下。
楊曉龍:對。
主持人:我記得楊老師有這樣一句話讓我印象特別深刻而且特別感動我,就是說公益是我們日常的常態和一種生活方式,您是怎么想到這樣一種體會的?
楊曉龍:因為我們現在從事的就是微公益,微小的微,或者叫草根公益。我記得從5.12地震過后中國大量的志愿者加入,有人說是我們國家國民意識的第二次覺醒,讓更多的人覺得生活不僅僅是自己的,它還對國家對民族還有一種責任感。
主持人:社會是一個大家庭。
楊曉龍:對,作為微公益來講是從自己身邊的事做起,力所能及的事,這種付出是力所能及,助人也悅己了,自己內心更充實更快樂,就像我們去了以后放不下,放不下那里的孩子,放不下那里的村民和老師。
主持人:聽了楊老師說的,我覺得我也要去一次,我們也希望更多的人像一個接力棒似的,把愛心傳遞下去?,F在我們來看一下網友的話,有一位叫游客的網友說,他說代課老師非常偉大,尤其愛心背包行動中認識向老師和郭老師他們不計個人得失,唯一心意就是不要讓孩子們輟學,要長大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確實一個人的成長當中老師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剛才也說到郭老師,你給我們講講郭老師。
楊曉龍:郭老師讓我非常感動,他是一名代課老師,他在兩個村上課,這個村叫泥覺村,這個村叫俄洛村,他住在泥覺,上午在這里上課。11點鐘左右回他的房間,所謂的房間就相當于一個窩棚電飯煲煮上飯,有時候帶干糧來不及時間,走6公里山路,一個半小時,他們腳程快一個多小時,然后走到俄洛村然后在這邊上完課,天黑之前又趕回自己的尼覺,風雨無阻,23年了。
我給學生講這個故事的時候,我講我說要我走一個月沒問題,要我走半年我咬咬牙也許走的下來,要我自己走23年,我說我肯定走不到。他太偉大了,他曾經也動搖過。
主持人:那是什么讓他一直堅持下來。
楊曉龍:他曾經回到了自己在漢源的家里面,然后這個村的老支書走了30多公里走到他家里把他找到,就說郭老師你不回來咱們的孩子全輟學了,不是政府沒有派老師去,沒有分配老師去,分去的人待過時間最長的不到一個學期,最短的第二天就走了,實在條件太艱苦。
代課老師的待遇我們也一直比較擔憂,像郭老師,他第二次回到山村以后,干脆把戶口從漢源,他是整個彝族這個村里面唯一的一個漢族,遷到這個地方,遷到以后土地沒有,他就只有一些山坡的斜地,然后周末的時候種種地。一個地方一個教學點一個月就450塊錢,現在是漲了,09年才漲的,之前更低,而且09年之前寒暑假是沒有工資的,代課老師,只有10個月的工資,現在是180一個月,現在漲到450一個月一個點,就是一個年大概有5400一個點,兩個點就是10080。
主持人:他生活依靠什么呢?
楊曉龍:關鍵的是他沒有退休金。
主持人:他自己的一些最起碼的他的未來的保障都沒有。
楊曉龍:他的基本生活還是能夠滿足的,因為能夠在這個地方一個月有900塊錢收入還是可以保障的,然后當地老鄉對他也很好,經常家里有什么蔬菜給他拿去。
主持人:他家里人呢?
楊曉龍:他家里人在西昌,他一個人在這里,風風雨雨的在這里走來走去。像這種老師我覺得真的應該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成都現在也有一些愛心企業比如說成都義工聯他們給這種代課老師每月發放一定的補貼。我們愛心背包團隊的李星宇也發起者之一,他這次沒有來,他回山東去了,他也帶著電信的愛心企業給他送了一個手機,給他充上話費。
但是僅僅通過這種公益的組織去送溫暖我覺得還不夠,它一定要有一個長效的穩定的,特別是退休以后我就在想他怎么辦。
主持人:其實在這里也提出想通過當地的教育部門能夠給他未來他今后的生活給他更多的保障。
楊曉龍:對。我們一直有這樣的想法,貧困山區政府不是沒有往那里分教師,但是因為條件太惡劣了,可能是待遇也不夠高,所以。
主持人:因為本身教育的經費和教育的投入,可能當地的縣本身就比較貧困。
楊曉龍:就留不住老師,一個學校就算校舍修好了,沒有老師也就不可能有學生,所以這也是我們非常關注的第二個問題。
主持人:山村教師最起碼的生存和今后的養老保障問題。
楊曉龍:對,代課老師。
主持人:一方面代課老師希望能夠轉為正式老師要好一些是嗎?
楊曉龍:對。
主持人:你們接觸到像他這樣的代課老師,除了像郭老師這樣的例子了解一些,還有沒有?
楊曉龍:還多,甘洛至少有幾十個,像我們去的南江縣也有幾十個,全國好像應該超過10萬個。而代課老師所在的地區全都是最邊遠最貧窮的地區,而那里的孩子應該有享受教育的平等的權利。
主持人:我們就寄希望未來一方面有更多的愛心人士,愛心企業能夠伸出援手,能夠盡資金上的支持或者其他力量,一方面我們也希望政府有更多投入在這些方面,做默默貢獻的非常讓我們可敬的老師,我們也相信我們教育部門我們政府一定會對他們未來有一個更好的保障。再次感謝楊老師和譚宇參加我們的節目,我們也感謝你們讓我們感受到了這么多的愛的力量和楊老師說的,就是從身邊的點滴做起,哪怕你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只要我們伸出了雙手,只要我們把自己的力量獻出來了,我們能夠搭起更多的人一起來匯集成更大的力量,能夠讓更多的人,特別是我們山村的孩子,更多貧困地區的孩子能夠感受到我們這樣一種力量。
再次感謝楊老師和譚宇來到我們節目現場,在此我們也衷心你們的團隊發展的越來越好,而且我們也希望我相信也看得到有更多的人加入到你們這個團隊,謝謝!
首頁 | 關于我們 | 新聞中心 | 愛心活動 | 社會捐贈 | 合作伙伴| 出版物 | 聯系我們 | 管理
Copyright © 2009-2018 愛心背包志愿者活動 Caring Backpack Volunteer Activities, All Rights Reserved
Soar.Ray.Brightly, Chengdu, Sichuan, China
China 蜀ICP備13019384號-2 www.gdbracketology.com